0516-66633656
当前位置:徐州信息网  -  本地文章  -  本地资讯

对于每个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来说徐州,不仅是一座城

2024-8-30 22:22:54 来源:徐州发布 评论:0

高台上回荡大风歌的豪气

大运河上白浪滔滔

淮塔高矗,赞颂英魂

城池在岁月中湮没,又重新屹立

要看明清王朝的风物,可以去北京

要看隋唐帝国的气象,可以去洛阳

回溯大汉盛世的源流,就要来徐州

楚韵汉风浸润,英雄气概长存

对于每个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来说

徐州,不仅是一座城


图片


大河浩荡兴彭城


北望中原千里沃野,南临江淮万里长河。


翻阅卷帙浩繁的史书典籍,大运河不是流经徐州的唯一水系,却对徐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在徐州,大运河将天南海北的商人、手工业者、沿途城镇的风貌,与百姓的生活糅合绘成一幅岁月的画卷。


徐州以运河为纽带,将人口与货物聚集,吞吐着九州的精华。


图片


北宋时,城东码头贸易兴旺,曾巩感慨吟诵“白沙新岸凑舟车”。无独有偶,作为曾巩的学生,陈师道回家时望着热闹的街市,心潮起伏,写下了“小市张灯归意动”;明朝时,朝鲜人崔溥曾沿运河游览,见运河之上舟楫如梭,沿岸城镇商铺林立,在《漂海录》中写到,徐州等运河重镇繁华丰阜,无异江南,古徐州的繁华在水波的倒影中摇曳千年。


“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大运河历经两千多年沧桑,见证徐州这座城市从沉寂到崛起、从闭塞到开放。


承楚韵汉风,居苏运门户,徐州作为大运河江苏段北门户,拥有181公里长的河道,是大运河流经的8个省市当中运河长度最长的地级市。伴随着京杭大运河徐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启动,蔺家雄风、大吴长虹、运河中源3个重要节点逐步建设,将楚韵汉风的地域文化,与山水田园的绿色理念融为一体。


图片


2023年11月25-26日,第五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的成功召开,不仅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也让徐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熠熠生辉。


一波清流南去,千帆道尽繁华。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徐州的文化昌盛。彭祖文化、汉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各种文化交相辉映。


图片


一道文脉贯古今


文脉绵延,熠熠重光;承古拓今,生生不息。


在徐州老城区,贯穿城市中心的“彭城七里”,从黄楼向南,经黉(洪)学巷到彭城路,再经云东一道街,一路向南,纵贯城区核心地带,将散落沿途的自然文化景观汇聚,构成了千年文脉的基底。


彭城七里连缀千年文脉,自建城始,这条历史文化轴就始终如一,延续至今。行走在这条历史文化轴,一路风景各异,繁花似锦。


图片


从中轴线最北端出发,矗立河南岸的黄楼,是苏轼为纪念军民抗击洪水而建,故黄河水声涛涛,东坡居士的身影,千百年来一直留存在徐州人的记忆中。


走进彭城壹号商圈,徐州的繁华盛景扑面而来。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徐州的行政文化中心,千古兴亡事,半数此地出。


地下城遗址,埋藏着因水灾而湮没的两座古城池,上下叠压的奇观在考古发掘中频频现身,徐州因而有“三叠城”之名,数千年的文明史在这里揭开神秘的面纱。


图片


哪里是徐州最富盛名的古街?沿中轴线穿过淮海路向南,隔街相望的回龙窝与户部山给出了答案。回龙窝古色古香,人来人往,户部山建筑群久负盛名,堪称古建筑的博物馆,更有“一座户部山,半部徐州史”的美誉。


山上的戏马台,流传着西楚霸王秋风戏马的故事,楚韵汉风英雄气,几千年来一直浸润着徐州城,激励着这座城市奋发向上。


居中轴线南部的徐州博物馆,蕴藏着城市历史的宝藏,岁月的精华沉淀于此,汉代文物多如繁星,显现出徐州两汉文化发祥地的底蕴。


出博物馆,登云龙山,瞰徐州城景,望彭城山水,放鹤亭因东坡居士的诗文享誉后世,彭祖园也以彭祖文化独秀于众多园林之中。


文脉贯穿古城,一处处文化亮点独而不孤,颗颗明珠不仅串连起古今交融,更为徐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图片


百花齐放满园春


时光荏苒,历史的风沙改变了古徐州的风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拥有近2600年建城史的徐州,多元的文化,涵养出专属于徐州的气质。徐州将这份独特的文化气质传承下去,让千年文脉在时代变迁中焕发生机。


汉文化论坛和汉文化旅游节,立足徐州这座城市,以一寸土为基,以一缕风为介,穿越千年,再现大汉风华。


图片


从陆地游园到海洋探秘,从人文观景到科技体验,“行走的徐州”和徐州方特乐园、徐州欧乐堡海洋极地世界等“五园”,形成了以一家店为引,一座园为凭,延揽宾客形成了区域均衡、主题各异、业态互补、“五园”汇聚的格局。打造了一座座与城市对话、与文化交心的场地。


以文兴城,以文塑城。徐州以历史文脉为“线”,名人文化、民间艺术为“针”,穿针引线,不断“活化”利用文化遗迹。涵养一城文韵,添彩美好生活,徐州拥有了持续生长的蓬勃活力。


“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等惠民活动覆盖城乡,“彭城画派”“徐州戏曲”等文艺品牌影响日益壮大。艺术从此飞入寻常百姓家,满足了人民的文艺需求,以文化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发展。


图片


历史风味润街巷,文化底蕴满院落。如今的徐州,也在不断做强文化“硬件”。走进博物馆感受金缕玉衣的华美与神秘,“不朽的玉甲”更是风靡海外,重现文化昌明的大汉风华。走进徐州的村镇,从土陶、马庄香包、跑竹马等“非遗”中窥见民间艺术魅力;走进文庙街区与云东街区,星罗棋布的商铺,激荡出澎湃的经济活水;走进街边的阅读空间感受浓浓书香,文艺小店更是让人惊喜不断……打造文化场所,是一座城市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人气、聚集目光,挖掘城市文化资源,让文旅消费、文化创意、文化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徐州,不只是一座城。她左手握着汉文化的源头,右手挽着大运河文化带,连东西通南北,以宏大的胸怀融合绽放风采。


拥抱今日的徐州,感受新时代思想文化的勃勃生机,追溯地理演化、历史文脉的源远流长。徐州,不只是历史和时间,更是每一个徐州人的生活。



来源:徐州发布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
0516-66633656
  • Q Q: 8263151
  • 微信: 189890909
  • 客服微信二维码
  •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徐州信息网”版权所有  |  ICP证:苏ICP备2021051463号-3  |   主办单位:徐州星途商贸有限公司 苏B2-20221451 苏公网安备32030202000781号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