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66633656
当前位置:徐州信息网  -  本地文章  -  本地资讯

当老手艺遇上“80后”、“90后”、“00后”......

2025-3-17 8:44:31 来源:无线徐州 评论:0

提到非遗,你脑海中会蹦出怎样的画面?
是低头凝神的老匠人?是藏着祖辈智慧与技艺的掌纹?还是凝固着时光的老器物?
在徐州,有这么一群“80后”“90后”“00后”非遗传承人,在传承路上,他们用新意守艺,不仅坚守传统,更在创新中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让我们通过这些年轻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感受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青春气息……

“80后”


怀中抱子扇非遗传承人金永奎


蒲扇“摇”出工艺品新天地


80b2878f298dfa5451cd61b4c92cb93.jpg


在下邳怀中抱子扇非遗传承人金永奎的创作室内,空气里浮动着蒲草的清香。39岁的金永奎俯身整理着成捆的蒲草,手指翻飞间,一根根柔韧的草茎被编成精巧的扇形轮廓。曾几何时,蒲扇是外婆手中纳凉的旧物,如今却在年轻匠人的创新中,化作供不应求的“非遗潮品”。


下邳怀中抱子扇以“母扇环抱子扇”的独特造型闻名,十余道工序全凭手工,编织时需将柔弱的蒲草反复穿插,稍有不慎便会断裂。


这份家传手艺传到金永奎母亲手中时,正值机械扇普及的年代。“当时镇上只剩两三户还在编扇,我觉得不能让它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2011年,26岁的金永奎辞去工作,开始跟随母亲系统学习编织技艺。为掌握“怀中抱子”的立体编织法,他常练习至深夜,手指被蒲草割出过道道血痕,“老手艺要传下去,总得有人要耐得住寂寞”。



“90后”


锻打世家第五代传承人马思明


“徐州小马哥”直播间里打铁壶

image.png


早春,在平湖秋院前,徐州小马哥——锻打世家第五代传承人马思明正专注于手上的铁壶,敲击声不断传出。


一辆小轿车停在院前,这是在直播间了解到“小马哥”铁壶的赵先生,特地驱车从淮安赶到徐州。


“我已经在小马哥这订20多把壶了,每一把都精致得让人舍不得用!”


走进马思明的工作室,除了锉刀、钢钻、凿子等满屋的“铁家伙”,还设置了一个十分专业的直播间。


“传承并非仅仅是对过往的坚守,更是在创新中赋予古老技艺新的生命。”作为一名“90后”,马思明通过网络这一现代媒介,让他的铁壶走出了徐州,走向了全国。


“90后”


面塑传承人刘振苏


面塑“捏”出人生新维度

image.png



1990年出生的刘振苏是睢宁县姚集镇人。“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天津工作,在那里我结识了很多传统手艺人,心中又燃起了做面塑的想法,想把这项技艺传承发展下来。”


2018年,刘振苏的面塑作品在徐州市第二届传统工艺大赛中获得金奖,被评为睢宁县百名优秀本土人才。2020年10月,在支持有志青年返乡创业的大背景下,刘振苏走上了创业路,成立“陈井面塑工作室”,开始教村民面塑制作技艺。如今工作室声名鹊起,前来学习的人也多了,刘振苏已经教授前来学习的徒弟近500人。


“以后我还会带着面塑作品走进学校、走进群众家中,让大家认识面塑、感知面塑,把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



“95后”


印染技艺传承人田惜羽


让千年蓝染“染”遍校园

image.png


走进徐州市第二中学的校园,一阵欢声笑语从非遗传承人田惜羽的工作室里传出,她正带着学生们一起用印染技艺制作新作品。

通过亲手操作,学生们体验了从扎结、染色到拆结的全过程,从中学习了印染技艺,并激发出全新的创作灵感。

“将非遗带进校园并扎下根来,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在田惜羽看来,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更会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希望通过我的坚持和努力,让千年蓝染技艺在年轻一代当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95后”


徐州剪纸非遗传承人董志强


一把剪刀剪出了《清明上河图》

image.png


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创作出一幅《清明上河图》?

“对我来说,剪纸这门非遗手艺,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从小就耳濡目染,就像做饭刷碗一样日常。”

陪伴董志强长大的祖母,是当地的剪纸高手。在她的影响下,董志强也走上了剪纸创作之路。他将剪纸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历时一年创作了《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令人惊艳的作品。


“95后”


徐州香包制作技艺传承人孙歌尧


把古老香包做成“网红”产品

image.png


走进潘安湖景区的王秀英中药香包制作工坊,徐州香包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孙歌尧和奶奶王秀英正在讨论修改新创作的布艺作品。


“嘀嘀”,“嘀嘀”,手工香包制作工坊里怎么会有机器声呢?循声望去,是一台激光切割机,正裁出一块块整齐的布料。


近年来,孙歌尧不仅建立了自己的香包品牌,还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运用明暗缲针、3D打版等现代技术,把香包做成钥匙扣、胸针、手机挂件等时尚产品。


孙歌尧的创新尝试,不断拓宽了香包的应用场景,让古老的香包成了“网红”产品,给香包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95后”


玉雕艺术传承人杜牧风


以公益赋能玉雕技艺传承

图片



在一块小小的玉石上,能打造出多少种造型?

在非遗传承人玉雕设计师杜牧风的手中,一块块原石被雕琢为精美的工艺品,刀尖游走处,玉雕纤毫毕现之美尽显。

今年26岁的杜牧风,学习玉石雕刻技艺至今已有11年。2021年,杜牧风结束了在扬州玉器厂的学习,回到家乡,参与了乡村振兴与公益助残的工作,将雕刻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残疾人。

近年来,在推进玉雕技艺传承的同时,杜牧风还为残疾人开辟了一条就业之路。他们中的不少人通过了玉石雕刻初级工的等级考试,进入企业,开始了相关工作。

杜牧风的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他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对社会的责任感。每一块温润的玉石,经过他的巧手雕琢,都被赋予意蕴深远的表达,焕发出别样的光芒。


“00后”


非遗传承人刻字设计师王俊兮


刻刀“刻”出木匠新境界

ba577dda650fa9f14c9f0cb7e438abd.jpg



“我们家一直以来都与木材有缘,如果从雕刻木头算,到我这是第五代了。”


走进00后非遗传承人刻字设计师王俊兮的创作室,木屑纷飞中,一块木板正被赋予新生。刀锋游走间,篆书诗句与抽象纹样渐次浮现,传统金石气与现代设计感在此碰撞。这位刚满22岁的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的书法、刻字、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国展、省展,更跨界斩获摄影比赛大奖。


从王俊兮的高祖父到祖父一直从事的职业都是木匠,父亲小时候跟着祖辈学的也是木匠活,只是后来通过努力考上了师范学校走上艺术道路。“我也跟随父亲的脚步,考上了泰州学院的绘画专业。虽然我俩都走上艺术路,但我们的‘木匠活’都没有落下。刻字不是‘老古董’,它也可以很酷,希望通过创新传承,让这项技艺越走越远。”


是手艺,也是守艺

给“非遗青年”点赞

图片图片图片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
0516-66633656
  • Q Q: 8263151
  • 微信: 189890909
  • 客服微信二维码
  •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徐州信息网”版权所有  |  ICP证:苏ICP备2021051463号-3  |   主办单位:徐州星途商贸有限公司 苏B2-20221451 苏公网安备32030202000781号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