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66633656
当前位置:徐州信息网  -  本地文章  -  本地资讯

邳州96岁抗战女兵,一生豪爽率性,走也要穿着军装离世!

2025-8-5 11:27:37 来源:邳州发布 评论:0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家国担当既在冲锋陷阵的第一线,也在医疗救护的大后方。


战地护士张锦玉是我市邹庄镇人,1945年3月入伍后成为山东军区三分区卫校学员,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和孟良崮战役,1954年11月复员回家。今年6月中旬,老人因犯心脏疾病,被儿子紧急送到邳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休养。

图片


病房内光线柔和,时光仿佛在此刻沉静。已是鲐背之年的她,虽已无法清晰言语,但一提到当年的战斗经历,仍然努力用点头回应,甚至模拟“提马灯”“包扎”手势,这是老人刻进骨子里的记忆。


7月21日上午10时,张锦玉老人安详离世。这位96岁的老党员、老战士,用她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红色赞歌。


图片
加入抗日儿童团
那年我刚过十岁


张锦玉兄妹六人,父母做点小生意,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抗日战争开始后,张锦玉的三哥和二姐夫参加了抗日队伍,主要在山东一带从事斗争,英勇作战,多次负伤。


小小年纪的张锦玉在家庭的熏陶下,很早就申请加入了抗日儿童团。“我们这里地势平坦,鬼子来了根本没有地方可以躲藏。他们惨无人道,大家都很害怕。我和小伙伴们除了站岗放哨外,主要负责宣传发动群众抗日,动员男女老少奋起反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锦玉老人依然难掩激动。


张锦玉在抗日儿童团里是个活跃分子,经常带领小伙伴共同学习和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我们通过组建宣传队来提振气氛,帮助抗日军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照顾家属、运送物资、参与生产劳动等。我们还积极引导其他小伙伴加入抗日儿童团,团结起来一起打鬼子。”张锦玉说,参加抗日儿童团,不仅给贫苦的生活带来了乐趣,更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图片

张锦玉:第一排左一


张锦玉回忆,当时,邻居一位婶婶是党的地下工作者,经常给她讲一些关于抗日的事情。父母过世后,张锦玉就在这位婶婶的劝说下决定正式参军,后来几经周折来到山东日照,找到了正在前线作战的三哥,成了一名卫生员。此后,跟随部队奔赴炮火连天的战场,尽最大努力做好伤员的救治护理工作。那年她只有16岁。


图片
大家叫我“张大胆”
危急之时不顾生死


图片


“敢拼”“胆大”是张锦玉融入骨子里的血性。她说,自己从小胆大是出了名的,常常敢做小伙伴不敢做的事,正式参军后更是把胆大练到“极致”。在枪林弹雨的战场,她胆大又心细,曾在组织领导下,完成了大量的战伤救护任务,因此也得到一个外号“张大胆”。


抗战时期条件艰苦,抢救伤员的手术室多是借用的民房,或者是在战地临时搭个帐篷。有时伤员过多,需要分散养伤,缺医少药是常态。每当夜幕降临,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提着马灯,带着药品,穿梭在隐藏伤员的山洞、地洞、民房,为战士换药、包扎。张锦玉说,卫生员大多女儿身,害怕是自然的,遇到狼、狗是常态,更别说经常要与敌人周旋,这时候最需要考验个人心态。


 一次,敌机突然来空袭,大家紧急收拾物品后各自隐蔽。这时,张锦玉发现,还有一条晾晒的白色绷带挂在树枝上,十分显眼,心里倒吸一口冷气。若是被敌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这时,张锦玉果断地奔向树下,迅速扯掉绷带后隐蔽,避免了人员伤亡。“哪有不怕的,我只是逼着自己克服恐惧,为受伤的战友们积极寻求活下去的希望。我靠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支撑勇气的那股底气。因为我坚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回想这一生死瞬间,张锦玉眼神坚定。


图片


  她说,抗日战争时期,各地都出现了很多“穆桂英”,她们虽然没有像男性那样强壮的身体,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无比强大。她们从不惧怕死亡,平日里宛如邻家女孩,但在危急时刻,却展现出超乎想象的英勇与毅力,在战火中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不朽丰碑。


图片
一朝是军人终生是军人
百年之后我要穿军装


图片


1948年,张锦玉加入中国共产党,自那时起,共产党员便成了她的“第一身份”,为党工作,永葆纯洁本色。在解放战争中,她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救治、包扎大量伤员,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新中国成立后,与同是共产党员的汪君伦相知、相惜,此后复员回到老家,结婚生子,成为熙攘闹市中平凡的民众,过着简单而快乐的普通生活,携手共度一生。


在家人眼里,张锦玉豪爽、率性,做事情极有主见。“地里、家里都是一把好手,犁地、耙地、割草、割麦,干活儿跟男人不上下,甚至农闲时还会去工地上扎钢筋,补贴家用。直到生病前,她每天还会干些力所能及的事,闲不着。”大儿子张汪钢说,在母亲看来,钱财都是身外物,军人荣誉和身份却不能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及其他荣誉证书,都是传家宝。


图片



“这几年,母亲身体越来越弱,说话也不太清晰,一次她努力告诉我们,她的入党介绍人是位新沂市窑湾人,男性,具体名字已经记不太清,希望我们根据她说的那些零散往事找到他,只可惜有用信息太少,时间过去太久未能如愿,这也成了她的一件憾事。”二儿子张汪强说,“母亲一生忠于党的事业,告诫我们不管任何时候,都要听党指挥、永远跟党走。她说,等自己将来百年之后,就穿军装去见马克思。”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
0516-66633656
  • Q Q: 8263151
  • 微信: 189890909
  • 客服微信二维码
  •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徐州信息网”版权所有  |  ICP证:苏ICP备2021051463号-3  |   主办单位:徐州星途商贸有限公司 苏B2-20221451 苏公网安备32030202000781号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